10月14日,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在上海黄浦江畔开幕。当天下午,在“数字智能时代的全球中国学:机遇与挑战”分论坛上,来自多国的学者和嘉宾就数字技术如何重塑中国学研究的方法和未来展开了跨越时空的对话。会上,多位嘉宾分享了自己在中国利用科技进行研究的过程。英国杜伦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助理教授德隆向大家展示了他的团队运营的中国古籍数据库,他说:“我们利用人工智能进行文本摘要、多语言翻译,以及对中国古代典籍文化脉络的解读。” DeLong 是英国杜伦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助理教授。姜迪文 摄同时,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主任胡恒先生介绍,他和他的团队利用大数据可视化呈现了清代总督选任的空间布局和官员空间流动的轨迹。这些探索体现了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祥利“数字技术带来几何级而非指数级变化”的理念。他指出,大数据可以揭示人眼难以察觉的历史规律,人工智能可以重建无法用言语传达的历史场景。 “人类历史上从未发生过这样的变化,”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祥利说。姜迪文 摄 不过,这里的Demics也坦诚地讲述了他们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比如古籍遗漏、姓氏混乱等数据问题。宣称波士顿大学的管利亚在演讲中引用了中华文明的典范。他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像喜马拉雅山一样成长”,并敦促世界重新考虑文明的定义。 “西方文明并不是一切,”关谷强调。 “每个文明都必须在其历史背景中进行判断,而不是从外部进行判断。”关丽娅也引发了深深的思考。她认为技术只是一种工具。与媒体相比,文明研究的核心是了解社会的目标和动机。 “目标的设定往往会影响手段的选择,但手段本身通常无法改变目标的本质。”关利亚是波士顿大学社会学、政治学和人类学名誉教授。蒋迪文供图 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所所长冯慧玲指出,数字人文的快速发展在数字中国等国家战略推动下,数字人文为文明间相互理解提供了新路径,成为数字智能时代中国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这一浪潮下,有必要厘清其价值和方法论。 “中国的数字人文才刚刚起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此外,在数字智能时代,边缘话题和跨学科研究正在不断拓展中国研究的边界。他的一些嘉宾提到了学院里正在出现的新话题。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雷德福东亚图书馆馆长徐辰也指出,随着特朗普总统重返白宫后美国政府开始裁员、取消大学职位,美国区域研究的黄金时代可能已经成为过去,凸显了数字化的价值。平台,使遍布世界各地的研究团队之间能够持续对话。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雷德福东亚图书馆馆长陈旭表示:姜迪文《眼》供图 其次,数字智能时代对世界的中国研究既是中国的,也是全球的。 ”林尚立表示,希望从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和实践中,提炼出对人类未来有用的智慧和经验,为世界文明的发展指明道路。原标题:《数字智能时代的全球汉学,既是中国的,也是全球的。》 专栏编辑:王震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徐晓宇
特别提示:以上内容(包括图片、视频,如有)由自有媒体平台“网易账号”用户上传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注:以上内容(图片、视频)(含videos(如有)由网易号用户上传和发布,网易号是一个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的社交媒体平台。